扶志扶智方能“拔窮根”
2019年04月08日 09:53:35 來源:本站原創 編輯:周鉉 責任編輯:孫振營
最近,筆者隨扶貧干部和幫扶責任人進村走訪時發現,經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,各地建卡貧困戶已大幅減少,不少貧困戶都找到了適宜自身實際的家庭經濟發展方式,成功摘掉了“貧困帽”,令人欣喜。 但一位扶貧干部也道出了心里的隱憂:有的貧困戶存在發展信心不足,希望一直有人幫扶自己,這類貧困戶極有可能再度返貧。其主要體現在:有的市場意識淡薄,不主動接受新事物;有的對扶貧政策認識不足,進取精神不強;有的學習技能意愿不強,習慣性等著別人幫忙。對此,筆者認為,貧困戶摘掉“帽子”只是走出了第一步,在他們奔往小康路上,還需要扶貧幫扶人做到“扶上馬送一程”,對他們扶志扶智。 扶志,與貧困戶拉家常、講政策、擺事實、講道理,努力消除他們的“精神貧困”。據一村干部講,該村一個50多歲的單身漢剛剛脫貧,平時性格孤僻,不善與人交流,但令人驚訝的是,他是上世紀80年代的高中畢業生,與他截然相反的是,村里許多沒怎么上學的人都找到門路掙錢了。這從側面說明,“精神貧困”是脫貧攻堅路上的“攔路虎”,幫扶責任人要多與他們拉家常、講道理,心貼心多鼓勵,增強他們的發展信心與斗志。 扶智,給貧困戶出主意、謀思路、找門路、送技術,由“輸血”變“造血”,真正讓他們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從容,在市場經濟的“大海”里學會游泳。有一個貧困戶搞養殖,發展家庭農莊的信心十足,但困擾他的是:牲畜如何賣個好價錢?幫扶責任人找村里開網店的人員幫他搞銷售,還鼓勵他在網上建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,反響良好。實踐證明,打好脫貧攻堅仗,幫扶人當好“宣傳員”“指導員”“協調員”,讓貧困戶長智,是有效的扶貧方式。 扶貧先扶志,扶貧必扶智。知識匱乏、志氣不足、身無長物是脫貧戶返貧的關鍵原因。要讓貧困戶“富口袋”,就要“拔窮根”,先解決“富腦袋”的問題,讓他們有斗志、有勇氣、有才智,真正讓貧困戶鼓起“錢袋子”。 文/蘭卓
|